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大明:我皇孙身份被朱元璋曝光了 > 638、遥遥领先的手工业技术!

638、遥遥领先的手工业技术!(1/2)

    呸,呸,呸!

    晨曦之下,雪地篱笆栅栏院落内,时不时听到呸呸声。

    过路的乡里们与院落内的朱怀和宁沐雯打着招呼。

    “早啊……呸呸!”

    “哈哈哈。”

    乡里的邻里微笑着离去,看着正在院落内刷牙的小两口,莫名觉得有些幸福。

    呸呸声自然是朱怀和宁沐雯发出来的。

    农村里没那么多讲究,牙刷子都是猪鬃毛做的,几乎用一次就会报废了。

    除此之外,刷完了之后,牙龈还会出血。

    不过朱怀和宁沐雯显然都不讲究这么多,刷好牙,洗好脸,两人便半蹲在门前吸溜着面片儿。

    宁沐雯的手艺很好,明明只是普通的面片儿,却总有种说不出来的好吃,比朱怀自己下的面条不知好吃多少倍。

    面片内还有一些萝卜干,冬日的早晨,能吃到如此可口的面片,真真是一种幸福。

    早饭吃完,朱怀浑身也有些热了起来,坐在堂屋喝着茶。

    宁沐雯则收拾碗筷去厨房洗碗。

    虽然天寒地冻的,但宁沐雯似乎也并不怕冷。

    她的手和徐妙锦不同,成日粗糙活计不会少做。

    冬天的水,冷入骨髓,等宁沐雯刷好碗筷,将小手缩在棉衣之内,很快就能热出火来。

    她缓缓走到堂屋找到正在喝茶的273朱怀。

    朱怀看着她,微笑着道:“走罢。”

    宁沐雯有些不解,自从来到这村落躲起来之后,两人都极少出门,唯一一次还是偷摸着和吴大伯出去打渔。

    锦衣卫的官兵们还在追逐着朱怀和宁沐雯,两人也不愿高调,免得给村落带来麻烦。

    “干啥去啊?”宁沐雯不解的问道。

    朱怀道:“先去村里工坊看看吧。”

    “喔,好!”

    宁沐雯跟在朱怀身后,两人将房门关好。

    时下的民风还比较淳朴,自不会有盗贼在这里活动。

    两人艰难的行走在雪地之中,很快抵达了村落的工坊。

    这是一处硕大的工坊,是镇江府建造的,镇江是纳征税收徭役的大县,每年都要定量给朝廷征收一定的徭役赋税。

    工坊内人声鼎沸,朱怀和宁沐雯走进去,就感到一阵阵热浪铺面而来。

    男人、女人,甚至还有孩子,都在热火朝天的做着活计。

    吴大伯见着朱怀和宁沐雯,伸手招呼两人过去:“来,这边!”

    朱怀带着宁沐雯走过去,一路上,被眼前棉织工坊给震撼的不轻。

    张大娘热络的给朱怀介绍着。

    “整套棉纺织工序的第一步,就是要去棉籽;宋朝之前,都要让咱一个个剥棉籽。”

    张大娘指着面前的轧车,自豪的道:“宋朝的黄道婆创造了它,现在咱脱棉籽就不需要费事咯。”

    朱怀定睛望去,见轧车的主要结构为一对碾轴。

    由一根直径较小的铁轴,配合一根直径较大的木轴组成的。

    两个轴上都装有曲柄转轴,操作时由两人转动碾轴,另一人将棉桃喂人两轴中间的空隙里,利用这两根直径不同、速度不等、回转方向相反的碾轴相互碾轧,将棉籽从棉桃里挤出来。

    朱怀看完,不免感慨老祖宗手艺的高超。

    张大娘是该自豪。

    因为这种技术,直到四百年之后,美洲的黑奴们紧张地劳动一天,未必能剥离出一磅棉花!

    张大娘继续侃侃而谈的介绍:“剥了棉籽之后,第二道工序就需要‘弹’。”

    传统的方法是用一尺多长的小竹弓来弹松棉花的。这种小竹弓用竹做弧,用线做弦,弹力小,效率低。黄道婆把小弓改成了四尺长的大弓,用绳弦代替线弦,而且还用檀木做的槌子击弦弹棉。

    当然,到了明朝,弹棉花的技巧更加高超,在黄道婆的基础上大明的能工巧匠们,已经发明了赶车,这种车,自己一个人就能操作,右手转动曲柄,左足踏动踏板,左手喂添棉花,如此一来,就能达到一人弹棉花的技艺。

    “第三道工序,就要纺了。”

    纺,才是真正意义上华夏民族最具备技术结晶的一项工艺。

    它突破了从传统的式单锭手摇纺车,改进了三锭脚踏纺车!

    或许人们还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老马在《资本论》里曾经说过,当英国人未发明珍妮纺纱机时,德国有人发明了一种有两个纱锭的纺车,但要找到能同时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却几乎和找双头人一样不易。而黄道婆发明的纺车却是三锭的,并且一般人都能掌握!

    骄傲吧!这该感到骄傲!该为华夏农民智慧结晶感到骄傲!

    至于最后一道工序‘织’就是全部看妇女们的手艺了。

    等张大娘介绍完毕一切之后,朱怀才感慨大明手工业发展程度究竟多么高超。

    老祖宗的传统技艺,在这个时代,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