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隆万盛世 > 1045内阁说事

1045内阁说事(2/3)

样感觉比较方便。

    但是他试探性提了一句,遭到包括张居正在内几乎所有人的反对。

    他们早已经习惯了十六进制,在魏广德看来更加简便的十进制对他们来说反而觉得麻烦。

    都是习惯使然,魏广德也不好继续提这事儿。

    中国古代历代王朝,铸币都是必然的选择。

    从春秋时期进入金属铸币阶段到战国时期已确立布币,刀货,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

    之后又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等朝代,圆形方孔钱开始独领时代,钱币由之前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

    明朝的的钱币,也从朱元璋做吴王时铸造“大中通宝”的形制改变为铸造“洪武通宝”。

    大中通宝的形制分为五等,规定小平钱,每文重一钱,另还有折二钱,当三钱和当五钱、当十钱重四种。

    洪武元年开始铸造的洪武通宝断断续续,在洪武二十六年,改变钱制,重新铸五等钱,按洪武元年铸行规定,后又改铜钱每文重一钱两分。

    其它四等钱,依照小平钱之重递增。

    其中最特殊的要数当十钱的洪武通宝,此规格钱币发行时还处于战乱时期,朱元璋也没有足够的铜料,所以在当时发行钱币时定下当十钱重一两的规定,也就是说当十钱算一两银子。

    不过这样的大钱并未大规模流向民间,多是在官府府库之间流通。

    所以到了后世,流传下来的铜钱多是见平钱和折二、当三钱居多。

    从明太祖洪武至明穆宗隆庆时期经历十二位帝王,其中只有六位铸钱,除朱元璋时期曾大量铸币外,其他皇帝所铸钱币数量有限。

    这也是明朝民间钱荒,私钱泛滥的一个主要原因,朝廷实在太缺铜料了。

    又看了两份奏疏,没见芦布过来禀报其他,魏广德也不想继续看其他的奏疏,拿起那两本山西和南直隶奏疏起身就往张居正值房走去。

    虽然看灾报已经麻木了,可以朝廷对于这样的奏报还是必须第一时间处理,是万万耽搁不得的。

    若是消息传出去,还不知道朝堂和士林会如何议论他们。

    魏广德走进张居正值房,张居正已经得到通报起身过来迎接。

    “善待,你过来了,来,坐下说话。”

    张居正招呼魏广德坐下,魏广德直接拿出两份奏疏递过去。

    “这是你写的钱法章程?”

    张居正误以为魏广德是连夜写了一份钱法改良的章程出来,毕竟此事是魏广德提出,自然会着重力推此事。

    “不是,章程我还在写,并未完成。”

    昨晚魏广德写了一些,但是并没有写完,自然不会急吼吼拿出来。

    “这是今早从中书那边拿到的,山西和南直隶接连受灾的奏报。

    叔大兄还是看看吧,若是没有其他,马上安排人送司礼监加急批红发下去。”

    魏广德说明了奏疏来源,张居正一听马上就打开翻看起来。

    张居正看奏疏速度很快,或者说内阁阁臣一般都练出了一目十行的能力,否则那么多奏疏送来,一个字儿一个字儿看的话,一天也处理不了多少本。

    张居正明白魏广德拿过来的意思,当即拿着两份奏疏到书案后,提笔在魏广德的票拟后署名。

    然后叫来自己的书吏,把两份奏疏交到他手里,吩咐道:“立即送到司礼监,请冯公公抓紧时间呈送御前。”

    “是。”

    那书吏接过张居正递过来的奏疏,一抱拳扭头就小跑着出了值房。

    张居正回到先前位置上,又笑道:“我刚看了工部奏报,请户部拨银三万两,并工部料银二万两一共五万两发南直隶,江治在那边现在就等银钱到位,就可以让迦运河开工。”

    听到是这事儿,魏广德明白,张居正是想把此事稍微拖一拖,等新钱出来再拨下去。

    五万两银子,朝廷可是有五千两的盈利,这还是扣除朝廷人工料钱的情况下。

    只能说当大明的家不容易。

    别说五千两,就算五万两,对现在的魏广德来说都不算太多钱。

    自从他参股的商会拿到船引开始海贸以来,银钱如流水般进了他的口袋。

    魏广德在江西老宅里存的黄金都已经超过十万两,这还只是他利用一点特权帮人拿到一些资源换来的,严格说起来他魏阁老没贪过朝廷一两银子。

    要说现在大明的官员,都知道经商赚钱,但是大部分人还是抹不下面子,只想着靠官场潜规则捞钱。

    也就是勋贵跟着学坏了,不再对军屯打主意,而是用各种手段开始向大商会伸手入股。

    反正不管乐意不乐意,许多人都已经参与经商,至于自家在京城的铺子,因为各种原因依旧不怎么赚钱。

    勋贵经商,有好处,也有坏处。

    只不过,最起码下面当兵的日子要稍微好过一点就是了。

    “迦运河开凿不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