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隆万盛世 > 1049人丁丝绢

1049人丁丝绢(1/3)

    魏广德的治黄策略是从上游开始,一直到下游都安排的明明白白,张居正自然是懂的。

    只不过,搞这么大阵仗,到底有没有实际效果,张居正拿不准。

    稍一寻思,就想明白了。

    别看魏广德建议治黄上、中、下游一起动手,可实际上朝廷不需要负担什么,都是地方上出人出钱做。

    上游建些水库蓄水,控制流入中下游的水量,中游也找地方存点水,说到底都是为了控制水量。

    至于下游,魏广德的建议不多,不过有万恭的奏疏,姑且让他试试也无妨。

    不过魏广德的建议貌似也是有道理的,黄河出事儿都是在下游,中、上游基本上没闹出过水患,这说明什么?

    还不就是说出事儿其实都是因为水量太大,冲来太多泥沙导致的。

    控制水量减少泥沙到下游,或许真有效果也说不定。

    “我没意见,给万大人那里去信,让他斟酌着办理吧,和卿,你说呢?”

    张居正表态道。

    “可以试试,希望有效果。”

    吕调阳点点头。

    唐宋以来历代王朝对黄河似乎都没有办法,到了大明水患也是愈演愈烈,只能说有道理的方案都可以试试,有效果自然最好,没有那就继续想办法。

    魏广德的事儿说完了,张居正也开始说起他的事儿。

    这段时间他闲暇无事时,又翻看江西和南直隶关于试行一条鞭法的奏疏,其中好坏皆有,而要推向全国,自然不可能照抄江西和南直隶的法子,朝廷还得通盘考虑。

    哪些是定例,必须执行的,哪些又是可以给各省灵活调整的,都得考虑周全。

    没办法,这事儿张居正本来没打算这么早就拿到内阁商议,因为魏广德提议改革钱法,让他不得不现在就抛出来。

    在张居正的计划中,先用考成法把吏治清理一遍。

    吏治清理完成后,再推动一条鞭法才能事半功倍。

    若是依旧按照原来的吏治,一条鞭法还不知道会被下面搞成什么样子。

    但是最近张居正思考的时候,却发现一件棘手的事儿,那就是将所有赋役折银收取的话,税赋分摊的问题。

    看到洪武朝到现在万历朝,户部田亩的数字,他就感觉头大,这里面吃相太难看了。

    百余年的时间,朝廷说取赋税的田亩不增反降,而且降得离谱,根本就不正常。

    于是他就想到要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前,还得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进行全国田亩的清丈。

    以清丈的结果做为税基,分派各地赋税。

    清丈田亩,看似是件小事儿,可是最后的结果可能和现在户部登记天差地别,而最后可能导致一个他们无法回避的大麻烦,那就是户部黄册的错漏。

    所有官员其实都清楚黄册现在是个什么情况,登记天下田亩和户籍信息。

    若是田亩出错,那户籍呢?

    当初魏广德提过“摊丁入亩”的打算,那就是把徭役折银也编入一条鞭法中,折成丁银。

    这笔银子,以往其实也存在,地方上在没有工程需要征发徭役的时候,都会将其折税收取。

    还是因为这不是朝廷常规项目,在朱元璋的美好想法里,那就是朝廷需要的时候征发民力,不需要的时候,自然是让小民休养生息。

    只不过事实证明,那不过是他一厢情愿的想法。

    官府收取的丁银并不上交朝廷,而是留在地方上,最后其实就是进了官员们的口袋。

    摊丁入亩以后,赋役合并折银,所有税银自然要按比例送交朝廷,剩余部分才是地方上的。

    地方需要银子,那就向朝廷伸手,朝廷也好控制地方,不失为一个妙招。

    其实到了后世,所谓的税改也就是对税收分配的博弈,中央和地方的博弈,争夺税收的分配权。

    张居正的经济之道,其要点就在于土地。

    此时全国土地兼并和欺瞒官府的现象十分严重,丁口逃亡,户籍不清,地方的赋役负担极度失衡,导致“国匮民穷”,收益的只有地方士绅和官员。

    对此,张居正就产生了在全国重新丈量田亩,清查偷漏的田产的打算,同时还要追缴积年欠税。

    实际上,考成法本身目的之一也是追缴积年欠税,朝廷太穷了。

    魏广德利用铸钱,为朝廷增利,他也不得不想出让朝廷收入大增的法子,否则可不就被魏广德比下去了。

    可他要是清丈田亩,那就不得不面对黄册户籍问题。

    天下到底有多少户,有多少人口,又都分布在哪儿。

    可以说,清丈田亩和清查户籍都是非常消耗官府精力的一件事儿,可不能轻易进行。

    而这两点,又称为推行一条鞭法最大的阻碍。

    田亩和户籍不清,一条鞭法就达不到目的,因为此法目的就是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