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大明总宪 > 第141章 萝卜

第141章 萝卜(2/3)

忧的是,耗羡归公?”

    嘉靖眉头逐渐皱成了一个川字。

    “炼银火耗看似不过百去其五,然我大明日后岁岁鞭法,每年十几万两银子的这么耗下去,再过个二三十载,银价又当几何?我大明,本就少银啊。”

    托炼丹的福,对于“火耗”问题,嘉靖不说是精通吧,也算是如数家珍了。

    地方州县收的火耗虽然偏高,但嘉靖也知晓,这个损耗是必然会存在的。

    只是冥冥之中,嘉靖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不对,不对,取账本来。”

    “皇爷要调哪年的账本?”

    “关于银价的食货志、账目,能取多少取多少来,再去给朕叫几个账房来。”

    “喏。”

    就在无逸殿内还在议事之际。

    一队缇卫已然去了户部、翰林院,将所有有关银价的典籍全数调往了西苑。

    另有二十多号账房在西苑外待命。

    算盘拨弄的声音一连几日未曾停歇。

    想着心中的那个疑问,嘉靖却是连觉都睡不好了。

    炼银这事,可不是到了大明才有的。

    自三皇五帝至今,每年中原能开出多少白银?

    充做银钱,又做熔炼,几番来往下来,远的都不必说,这三四百年间,大明的银钱浮动甚至还跟宋初、唐初之时一般。

    大明可是有钱禁,除了太祖、成祖、宣宗之外就没铸过铜钱。

    这就相当于一个池子,一直在放水,持续放了七八百年,池子里的水位却几乎没有变化。

    嘉靖焉能不起疑。

    “皇爷,仙体要紧,这银价古来如是,何须如此费神?”看着嘉靖鬓角生出的白发,黄锦是真的有些着急了。

    “大明这几处银山的产量,岁岁皆有勘录,古来如是才最是骇人,这每年流到市面上的银子,难不成都是大风刮来的?”

    嘉靖自然也是真的着急,嘉靖急得是这每年大风刮来这么多银子,他这个皇帝竟然是一点都不知道,甚至让谁捡了去了都不知晓。

    “皇爷,莫不是上古时期,另有他矿?”

    “他矿?他就是金山银山,也不应当抵得过汉唐厚葬,每崩一帝,每薨一王,动辄便是几万、十几万两银子带到地下去了。”

    本来嘉靖没往这个方向想还好。

    越想越是心里发毛。

    何止是厚葬啊,哪怕是寻常百姓家中也有存银的习惯。

    这么多银子。

    但市面上还是有银子,甚至是自大明开国以来,银子竟是越来越多了,这么多银子,哪冒出来的?

    “兴许是有那土耗子倒斗……?”

    黄锦还没等说完便闭上了嘴。

    这盗墓贼就算是在猖狂,也架不住埋得的人多啊。

    按理说,这天下市面上的银子就是应当越来越少的。

    “此事不查清楚,我大明朝这个法,顺遂不得,此国之大事也,不可不察。”

    一旦大明行了一条鞭法。

    每年大规模的火耗就在眼前。

    虽说每次耗也就是百去其五,那也架不住年年这么耗,而且每递解一年,就要将银锭融两到三次。

    照百去其五的火耗比例算,每岁征银二百万两,收上五年,大明市面上的白银就要少五十万两。

    于公于私,这个事情,嘉靖都要查清楚。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户部的账房拎着一摞厚厚的账本走进了西苑。

    “启禀陛下,大致有结果了。”

    嘉靖猛地抬起头。

    “如何?”

    账房掀开账本,轻声道。

    “所有的帐都对不上,如果说只有我大明所产之银,当下之银价,每两白银至少换钱两千五百文以上。”

    即便是嘉靖找了这么多人,手上的数据也是十分有限,无外乎就是历代君王陪葬了多少银子,大明的银矿每年产了多少白银。

    能得出的结论也就是帐全都对不上,然后相当粗略估计一下银价应当在什么位置。

    “另据唐书、宋史所载,中原银价,自贞观、太平兴国、绍兴三朝之后,皆有所降,国朝自成祖、宣宗之后亦有大降至英宗后才方见稳,卑职等估略,许是天下初治所致……?”

    嘉靖不耐烦的摆摆手。

    “贞观尚且说得过去,太平兴国元年,绍兴元年,是财神爷看他赵家弑君谋逆,国破家亡,所以往中原扔银子赏他们?”

    嘉靖随手拿过了那账房递上来的账本,尤其是本朝那些记录详实的记载,嘉靖脑海里只浮现出了五个字。

    ——郑和下西洋。

    继续翻下去,嘉靖的血压便已然升了上来。

    因为自正德十五年开始江南各州府的银价有过一次明显下降,甚至不少州府都曾零星上报过,只不过很快银价便再次稳定。

    陶师贤可以瞒过世人的眼睛,却瞒不过国史馆那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