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大明总宪 > 第202章 涅槃

第202章 涅槃(2/3)

解决不了百姓面临的问题。

    即便是在此等境况之下,依旧有人躲在小楼日夜苦读,但选择走出家门的书生却越来越多。

    他们好奇百姓现在正在经历什么。

    ——

    原本书生最多的江南贡院外,眼下也已然挤满了在城中做工佃农家中的老幼。

    八府赶往南京参加府试的生员们有不少都在考场外停了下来。

    这一路走下来,他们见到了他们毕生难忘的景象。

    “诸位兄台,我,我不考了,国事如此,即便是圣人在世,也不会坐视不管,我要去松江看看,我想知道朝廷的弊病究竟出在了哪里。”

    “兄台……我们同去吧。”

    “……”

    迈出这一步是亟需魄力的。

    每一个能走到考场外的书生,都意味着他们已经受了家中太多供养。

    先贤的光芒因此耀眼。

    这些少不更事的书生们心中有一个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

    自古以来天下未乱而农先蒙难。

    今日却是城外的农户还在风轻云淡,一进城却仿佛变了世间。

    越来越多的书生在考场外放弃了科考,扔掉了那一堆“故纸”朝着江南走去。

    即便他们只占天下读书人中的一小部分。

    但随着这场源于江南的变法愈发深入,这个队伍注定越来越庞大。

    这一次不是因为什么鸡鸣大会,出行的也不是什么早已功成名就的大儒。

    这是古书之上未曾记载过的事情。

    他们既像拦住公车的书生,也像毅然东去的十二月党人。

    更像两千年前的春秋之时的诸子。

    不计其数的“士”带着心中的疑惑,开始了自己的周游列国之旅,只为去探寻那个答案。

    四书五经再次被人丢弃街头。

    若在早些时候,丢书之人定然会被人迎头盖脸的一通臭骂,甚至被开革功名。

    只是现在,所有人都默认了这一幕。

    即便是仍在苦读备考的书生也都知晓。

    圣教,最起码是程朱陆王这些宋学大儒,已经不似当年那般神圣了。

    直到第一家书院摘下了门口的牌匾,换上了“不入故纸”四字的牌匾。

    有人怒斥“宋儒之害,甚于秦火。”继而转身投诸于汉唐之学,第一个与宋学针锋相对的“汉学”诞生了。

    杨慎先前校准的“汉学”典籍逐渐流传开来,考据之风渐起,跟“乾嘉学派”的最大区别是大明的汉学,注定昙花一现。

    因为更多的人仅看一眼就知晓。

    哪怕是两汉之时,也没有遇到过今日大明的这些问题。

    更多的书生则是学着当年的朱熹,借着孔孟的名头开始了自己的注解。

    经世实学,诞生了。

    可以预见,实学将会成为儒学的主流,但大明再也不会只有儒学了,因为大明的商人,正在变得愈发贪婪,尤其是在尝到了飞梭、水转纺车的甜头之后。

    这一次,大明的书生们,不会再止步于此了。

    金陵街头衣食无着的百姓依旧繁多,每天甚至每个时辰都有被五城兵马司发现的尸体。

    甚至五城兵马司需要单独抽调人马出城去掩埋饿毙的尸骸。

    只是守备厅最为警惕的“大事”却迟迟没有发生。

    ——

    清宁宫内,麦福、陆炳两人听着缇卫的奏报,两人脸上写满了愕然。

    朝廷虽然在赈灾。

    但他们比谁都清楚,那点粮食不过是杯水车薪。

    他们的认知解释不了这样的事情,他们都曾经监军戡过民乱,按照他们的经验,已然到了这个份上了,民变早就应当生出来了。

    只是愈是如此,他们心中的恐惧便愈甚。

    他们不相信没有人要殊死一搏,那只有“藏得深”才能解释这件事了。

    “没有反迹……城内城外,都没有。”

    “扬州编练的新军还是应当快些。”

    “……”

    麦福、陆炳两人不断的派人出去打探,甚至被扔进大牢的宁玦以及在家讲学的杨慎都被重新提了出来议事。

    直到杨慎看不下去后才开口道:“陆都督、麦公公,不必劳神去查了。”

    “农户民乱,乃是活不下去了。”

    “城中百姓虽饿,但他们远没有到活不下去的地步。”

    “刘家港日夜都在募工,各地的织场……百姓虽为倒悬,但终有一线生计,没有到绝路上,不会造反。”

    就如同圈地运动时的流浪佃农一般,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大明,李自成早就呼啸而起了,因为小农只有土地。

    失地佃农们并没有认为自己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起码有力气造反的青壮们如是。

    哪怕是父母、儿女只能籍身于城隍庙中,但青壮仍有活计,还能买到些粮,力气还有地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