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去大明扶贫 > 第402章 方孝孺要走

第402章 方孝孺要走(1/2)

    “楚材啊,我们现在有多少兵力?”

    “回殿下,辽东、辽北六大护卫加上辽阳、金州、安东、建州四卫,十卫兵力大约在五万人左右,其中安东中护卫和辽阳卫、安东卫都不满编。”

    “这些兵力够不够用?”

    “以我们的装备水平,够是够的。只是这样一来,军费都由辽王府承担,每年不下六百万两银子。辽王府的一半收入都得拿去养兵。朝廷现在可是舒服得很啦。”

    “养兵确实费银子,我在考虑,辽东两路出击帖木儿汗国,大获全胜,至少让帖木儿十年之内不敢再呲牙。按照我们现在登记的人口,大约四百六十多万人,按一百人养一个兵,辽东兵力是不是该再减少一些?”

    “辽东都司倒好说,辽北都司管理面积太大,兵马少了顾不过来。”

    “一些不重要的城镇可以交给巡防营去管理,一些后勤保障任务也可以交给预备役去搞。”

    “殿下所言极是,不知殿下准备裁减多少兵马?”

    “辽东只有四百六十万人,我们就只养四万六千人的兵马。好几年没有进行老兵复员工作了,今年先复员两万兵马,同时再补充一万六千新兵。”

    “养兵确实费钱。养一个义务兵每年只需要花三到四两银子的津贴,成了志愿兵之后,薪水就得涨六、七倍,再加上其他津贴,养一个五年以上老兵,平均每年要比养一个义务兵多花四十两银子。如果每年从预备役和部落兵中征召一万五千人的义务兵,光人头费一项每年大节要节约六十万两银子。”

    “你只算了经济账,今后要学会算社会账。一些部落长大的孩子一不种地,二不读书,天生就是打架的胚子。不让他当兵,不仅浪费人才不说,反而成为治安隐患。总不能他们又回到吃完了抢,抢了就造的老路上吧?”

    “还是殿下考虑周全。那我就从蒙古各部中可以召三千骑兵和一千步兵,从其他部落中招募一千骑兵和三千步兵。其他兵员人数交给内地移民。”

    “张石和柳升快要回来了,你先从金州卫和海军开始,复员和征兵工作同步进行。”

    “是。我马上去落实。”

    等曹楚材退出去后,方孝孺又进来了,鼓足勇气,拿出太孙的信,向辽王辞行:“殿下,臣恐怕不能为殿下效力了,太孙召臣回去。”

    “什么……”

    听说方孝孺要走,辽王感到很突然,也很是不舍。

    这几年方孝孺不仅把沈阳城治理得井井有条,辅助辽王进一步完善了整个大辽东发展的规划,还是很有功劳的,符合辽王的思路,也是他手下最优秀的项目经理。

    再加上方孝孺有江南士林领袖的光环,把他往沈阳一放,就像在鸡窝里放了一个鸡蛋一样,能起到引窝的作用,会吸引内地人才跑到辽东这个鸡窝里下蛋。如果放这家伙走了,这鸡窝凉了怎么办?

    辽王死死盯着方孝孺,好像想从他的表情上读懂一些东西。

    方孝孺迎着辽王的目光,好像也在审视辽王,目光十分坚定。

    他有他自己的想法,对辽王虽然尊敬、钦佩,但没有达到黄湜那样崇拜到拜师的程度。

    他觉得,辽王虽然天纵奇才,毕竟只是一个地方诸侯,而且时不时的犯病,说不定哪天就没了。

    有时候,辽王又特立独行,不拘一格,让他很不适应,有一种说不出的别扭。

    他经过在辽东的几年历练,觉得也跟辽王学了不少东西,还是想回到朝堂上对整个大明呼风唤雨。

    那里才是他发挥才干的地方。

    “唉!”

    辽王看了方孝孺好一会儿,最后还是叹了一口气。面对方孝孺的请辞,他不好强留,只好和这位江南士林领袖又聊了半天,东拉西扯,分散他的注意力,希望他继续留在辽东为自己效力。

    “正学先生,我刚才还在想,今年咱们一起再努把力,争取让整个大辽东人口达到六百万以上哩。”

    “能继续跟随殿下效力学习,自是臣的福气。只是臣来辽东之前,已与太孙有约,以三年为期。倘若今日负于太孙,明日恐怕也能负于殿下。殿下也不会要我这等朝秦暮楚之人。”

    “你那带来的十七个礼部官员不会也跟着你走吧?”

    “说来惭愧,这些人虽说跟着辽王学了些皮毛,但也有些人手脚不干净,喜欢多报账。李严已经多次向臣反映。他们都想跟臣回去。”

    方孝孺说的也是事实。大明官员薪水本来就低,六部之中,礼部工作最虚,油水也最少,算是中央机关公务员中最没有保障的低保户。

    在组织招待活动中,他们或多或少会多报些菜品、酒水、车马费之类,免得妻儿跟着受饿。

    在外宾请求皇帝接见时,有时也需要向他们打点一下,了解皇帝的习惯癖好,并把接见活动靠前排一排。

    至于科考嘛,油水确实很多,但是权利只掌握在关键的少数人手中。

    他们好不容易到了富得流油的辽东为辽王卖命,多报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