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三国:我刘阿斗真不是曹操的种啊 > 第391章 历史转折中的豪强们

第391章 历史转折中的豪强们(1/2)

    郝昭守仓松、魏平守揟次,守军各有四千余人,对于中型城池来说,足以将防御力拉满了。

    实际上,他们从金城郡带来的兵马一多半被凉州刺史张既带去救援毋丘兴了。

    郝昭二人是发动了本地的有头有脸的人物派出私兵协助守城,才有了这么多人。

    魏军的到来帮助他们抵御了三种胡的劫掠,他们纷纷向魏军给予了回报,拿出许多家族积累帮助魏军。

    当然,他们本身就是非常愿意帮助魏军的,因为他们普遍较为拥护本郡太守毋丘兴。

    毋丘兴还算个不错的良两千石,任上也比较注重维护民心,本地的豪强基本上都愿意为他出力。

    毋丘兴基本做到了雨露均沾,各豪强有子弟在官府中为官,各依照实力和影响力大小授予相应官职。

    同时,毋丘兴也很注重与本地人分享利益。

    凉州虽然种地产量较低,但是由于他是丝绸之路河西走廊的重要通道,商贸之利非常大。

    武威郡是河西走廊的东部门户,与张掖、酒泉、敦煌共同组成了河西走廊,向东连接关陇,向西通往西域。

    当中原王朝统一强大之时,凉州是总御西北和稳固边疆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

    战乱之时,这里有粮可供、有险可依、有兵可恃,足以自保。

    两汉以来,武威“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实为“富邑”。

    因为没有足够的实力打造官方商队,毋丘兴索性将官方贸易全权委托给本地豪强。

    让他们通过官方货物赚取了更多的利益。

    当然,这些恩惠并不足以让这些豪强全心全意支持他。

    毋丘兴真正收获民心的原因还在于给了这些人提升门第的机会。

    而曹丕称帝之后,重视儒教、兴办太学,毋丘兴以太守的身份举荐了不少郡中子弟去洛阳求学。

    朝廷实施了九品中正制来选官,但没有一棒子打死,以太学生的身份出仕也是一条重要途径。

    而且九品中正制才刚刚实施,还没有走歪。

    毋丘兴作为本郡中正,评价本地子弟轻出身、重才学,多有美溢,重视才学,因此也颇得民心。

    这些人当然支持毋丘兴了,因为他给了这些寒门、豪强一个出仕为官、提升家族地位的机会。

    太学生身份、中正较高的评价,让本地豪强出身的人才能有个不错的前程。

    这在以前是难如登天的事情,尤其是他们凉州武人,历来被关东世家鄙夷的情况下。

    在某位董太师提刀上洛,用武力拼搏一把之后,凉州人的名声就更差,做官的渠道狭窄的跟消失不见了似的。

    原本在九品中正制下,他们的出身可不占优势。

    而汉人对中央朝廷的归属感往往还是很强的,不是所有人都像张进那样想着割据一地当土皇帝。

    曹魏无论怎么讲,都是统一了中原的大王朝,比以前那些割据凉州的野心军阀高级多了。

    当然,若是他们也是本地首屈一指的大豪强,或许会觉得割据更好一些。

    可毕竟他们不是,而是普通豪强,所以他们希望家中子弟能学会经传出仕。

    最好是能给家中带来经传传家,带动家族跻身诗书世家行列。

    让家族世代有做官的机会,从豪强地主转型为士族,这才是最吸引人的核心利益。

    西凉的汉人们正竭尽全力的吸取中原文化。

    没有经书传家、没有名师传承,想要靠才学之名出仕为官简直就是做梦,因为外人根本不会承认你的才学。

    而太学所教授的经传是天下公认的正统传承。

    那些有家传的或许看不上,但对于寒门、地主阶级来说就是金贵无比了。

    虽然经历了乱世,但是世家这一种存在反而隐隐有被加强的趋势。

    战乱打破了一定的旧秩序,然而新空出来的利益和权力,依旧是被竞争力最强的势力,也就是世家拿走了绝大部分。

    而因为九品中正制的出现,原本泾渭分明的豪强地主、士族渐渐的出现合流趋势。

    原本,豪强地主,是掌握人口、生产资料,好强大经济实力的存在。

    而士族,是垄断统治知识,垄断上升渠道掌握政治权力的存在。

    一个是有钱的土财主,可以读书识字,但是没有传承,没有师傅领进门参与政治游戏,至多为吏,做不了官。

    士族往往没有豪强那么庞大的土地、佃户和钱财。

    家族庞大很容易出现主脉还行、支脉衰落的情况,但即便是支脉,也享受着公认的家传教育。

    只要传承不断,出来一个有志气有能力的后代,就能带着全家一飞冲天。

    而富庶的豪强却要时刻担心着‘富不过三代’的可怕规律,而没有传承,一旦家族衰落再想起来可就难了。

    士族的读书习字,天生就被世人认可,有做官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