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步入中医之门 > 第2节

第2节(3/4)

我的临床水平就是提不高。我要问你,你是怎么读的

    读医案,首先你的仔细的看完案子,然后自己根据医案提出的信息开出处方来,再和作者对比,看看是否一致。不一致你的思考为什么不一致一致了,为什么作者会对原方进行加减,为什么要选用方中的几味药物,加减的理由是什么

    读医案入手最好读有点评的。

    我曾要求我的学生看一本医案,然后告诉我学到了什么那学生一本医案像看小说一样几个晚上就看完了,你说他能学到什么我告诉大家,我是医案从不离枕边的,但有时候花上一个小时,一个案子都看不完,为什么,要思考,弄不明白的你得查资料,要不看了也白看

    还有入手学中医要多看医话,医话看起来比一般地的医案入手快,为什么,因为医话多对治疗的认识、疾病的转归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述,关于疾病的治疗要点、用药关键也都有点出,这样学起来就容易多了,也最能启迪人的思维。像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就是一本非常值得学的一本书,当然其他的还有很多。

    从书本上看,到临床上练,你就会增加不少信心。

    要成为一个好的中医,没有大量的进行医案的学习、练习,是很难的。

    建议阅读的医案:

    全国名医医案类编

    柳选四家医案

    名医类案

    寓意草医案

    杏轩斋医案

    王孟英医案

    吴鞠通医案

    潜斋医话

    黄文东医案

    蒲辅周医案

    章次公医案

    岳美中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

    等等。

    另外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叫做闻过喜医案,这本书是我的一位启蒙恩师写的,和一般地医案不同的是,在卷六记载了很多失治、误治的案子,很能给人启迪。

    4掌握中医基本功的第四要诀多反省

    提高中医基本功的另外一个途径就是要多反省,很多人在临床上工作多年,可是你看他的处方,你不难看出他的中医基本依旧很差,学了那么多年,实践了那么多年,为什么基本功就是扎不好,关键的一点,就是缺少反省不能在实践中加深对中医基本理论的理解

    一个病看完了,你的跟踪疗效,效果不好,为什么不好,出了错,错在哪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多写一写临床笔记,写作过程也就是进一步学习的过程。

    有些人看一辈子的病,就是不长进,为什么没效的,不再进一步探索。有效的不进行总结,这样是不行的。

    反思、写作,这对加深对中医基本理论理解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给大家看我的临证笔记一则。看一看你在这个失败的案中是否能学到一些东西,是否对中药“石膏”的作用功效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道少集医话节选误用石膏,残阳消息而忘

    神农本草经云石膏甘大寒。但到明清以后,部分医家通过临床实践,认为石膏清热非大剂不能取效,轻则四两,重则半斤八两,清末民初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指出石膏为甘微寒之品。其后一直争论不休,以至初学中医者莫衷一是,笔者现从一临床医治失误案谈一谈个人对石膏性味的体会,或许对理解石膏的性味有所俾益。

    余曾治一余某患者,患肺心病,3级心衰,喘息气促,端坐不能平卧,心悸心慌,周身浮肿,并有大量胸腔、腹腔积液,经西医抗炎、强心、利尿、扩血管曾连续静滴硝普钠月余不能缓解。后经病案讨论用大剂参附汤加丹参、葶苈子、黄芪、车前子等味进退治疗十余日诸症皆平。时为炎暑,患者贪风取凉,遂又发病,证见恶风发热,喘息,咳嗽咯痰、痰白质粘,口干思饮,舌质红,苔黄,脉浮数。先予柴胡、葛根、防风、薄荷、前胡、杏仁、桔梗、甘草等味辛凉解表、化痰止咳。服方二剂,恶寒症除,发热益甚、口干口苦、思冷饮而饮之不多、咳痰黄稠、难以咯出,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此为表证已解、肺热壅盛,欲用苦寒清解肺热,虑其本阳虚,苦寒有伤阳之弊,故改用甘寒之竹叶石膏汤加减。方用石膏甘微寒清肺热、麦冬甘寒养肺阴,半夏化痰有石膏、麦冬监制其辛燥,虽痰热亦可用之,竹叶甘淡质地轻清透热外出,粳米、甘草顾护中土。自认方药对症,岂料一服热退,两服而大便溏泻不止,喘息气短,气息渐微,肢冷脉弱。后虽经中西医结合抢救终不能力挽狂澜,阳气衰亡而殁。

    对此案之变化之急骤,余颇困惑。遂请教于师,师闻详细治疗之经过后云:此患者心衰反复发作,屡用参附而起沉疴,心肾阳气式微十分明了,汝今用大寒之石膏清热而伤阳,正犯

    第三讲浅谈如何提高个人临床技艺

    从实例谈谈个人治疗经验的积累

    这一讲临时改一下题目,暂时不谈心衰的治疗,谈谈如何提高临床技艺。

    有爱友在发贴中说到:“大家别总拿破烂教材当圣经,行不这种西医模式的中医教材,能治好病才怪。多看看古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